员工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员工风采

一天到晚追着风跑的人,在戈壁荒滩怎么生活?

时间:2021年10月20日  作者:系统管理员

  

  

配图:北塔山风电场站


  北塔山风电场站

  西北广袤苍穹之下,茫茫戈壁荒滩之上,孤零零一个场站。少则七八个、多则十余人,他们24小时不分昼夜,顶着五六十度的酷暑或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30岁左右的年纪,怀着寂寞又纯真的心,默默守在大西北的光伏和风电场里。

  这群80、90后,已被西北漫漫风沙和骄阳烈日磨练得沉稳干练。他们大多性格腼腆,不善言辞,但一谈到工作就滔滔不绝。朴素的工装上,“中核汇能”四个醒目大字构成了他们共同的“青春底色”。

  他们将妻儿老小留在千里之外,舍一家团圆,换万家灯火。浩瀚星空下、场站集控室、值班室、宿舍楼莹莹灯光亦如星光闪映。

  在70℃与零下30℃之间切换的生活

  “大柴旦风电场是中核汇能西北分公司在青海条件最艰苦的风电场之一。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里,一般会在3天后产生高原反应。”在“搓板路”颠簸行驶的汽车上,中核汇能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旭东说。

  大柴旦风电场地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如洗的碧空映衬得戈壁滩更加苍凉,几十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风中缓缓转动。走近一看,上百米高的雪白塔筒上赫然印着蓝色的“中核风电”四个大字,蔚为壮观。

  但走进塔筒内部,则全然是另一番感受,“冬天贼冷夏天酷热”。塔筒内部尤其是齿轮箱附近,即使桨叶停机,温度也有40~50℃,如果桨叶不停机,温度会高达60~70℃。为保证安全,作业人员还要在高温下身穿全套防护服。

  “一般人最多也就是坚持1个小时就要另一个同事接替。”已在大柴旦工作一年半的运行值长贾祖荣说,“当地气候温差大,尤其是夏天。我们这里早晚穿夹克,中午穿短袖,还要防范沙尘暴。冬天最低能到零下30多摄氏度,刮起风来要穿棉袄。”

  由于海拔高,在这里鸡蛋是煮不熟的,只能靠蒸,所以高压锅是大柴旦的必备炊具。但最大问题还是缺水。附近曾有场站将井打到地下200多米。好不容易出水了,但地下水盐碱度太高,没有利用价值。最近的水源地距离场站往返最快也要1个多小时,一周至少运一次,一次要运10多吨水,且价格不菲。为解决用水问题,大柴旦场站也是费尽了心思。除尽可能“节流”外,场站还设有一个60多立方米的水窖。由于杂质多,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派人爬到水窖底部去清理泥沙。

  “这是个脏活累活,除了拿着铁锹,还要穿着雨靴。如果是在冬天,里面又黑又冷又湿,所以这个活都是男同志轮流干的。”贾祖荣说。

  由于地处海拔较高的高寒地带,大柴旦场站周围几乎寸草不生。最近的城市是150公里外的格尔木,但也不产瓜果蔬菜。场站采购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去年受疫情影响,大白菜甚至一度涨价到5元/斤。

  

图片1


  大柴旦风电场

  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大柴旦场站“吃菜难”的问题即将得到有效解决。

  “西北分公司已与江苏的一家科技公司签约,在今年上半年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届时,在场站里就可以栽种西红柿、黄瓜这些‘细菜’,不但可以解决吃菜难这个问题,而且能让弟兄们都看到绿色。这是公司今年为基层办的一件实事儿。”李旭东说。

  回趟家旅途漫漫,闺女哭着不让走

  中核汇能西北分公司和新疆分公司大部分员工大多来自当地。但大西北地域辽阔,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回趟家也是旅途漫漫。

  家在甘肃玉门的贾祖荣每次回家要坐9个小时的长途车、14个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回到家时往往已是深夜。

  “场里忙起来的时候,1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每次回去,5岁的宝贝闺女都对我显得生分。好不容易在家几天刚和闺女混熟了,结果又要走了。我闺女就哭喊着不让爸爸走。”说到这里,这位35岁的西北汉子沉默了。

  新疆分公司阿图什光伏电站值长公元举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孩子4岁,小的孩子还不到1岁。在今年3月底调到阿图什之前,公元举在哈密工作,距离妻子工作地点大约70公里。

  “现在距离2000多公里了,快赶上牛郎织女了。”公元举说着就无奈地笑了,“好在她也是咱们中核汇能干光伏的,能体谅我,我心里很感激她。”

  今年27岁的马新博,3月底追随自己的“老领导”公元举来到离甘肃老家更加遥远的阿图什工作。“公司曾有一个去克拉玛依工作的机会,但我父母并不同意。因为我的姐姐已嫁到了南方。父母就我一个孩子在身边了,舍不得我离他们越来越远。”

  但马新博并没有放弃,找各种机会做父母工作。“后来,当得知我想来阿图什后,他们特意对我说:‘孩子,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家里就无条件支持你。’”说到这里,马新博已是泪流满面。

  

配图


  西北分公司和新疆分公司正借助技术手段,在兰州和乌鲁木齐建设控制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场站的集中控制。目前,新疆分公司的第一个区域中心——哈密中心的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该区域中心能统一协调9个新能源场站,一方面可以把9个场站原来的69人降为49人,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集中调配,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集中休假,让一线员工多与家人团聚。

  为了排遣寂寞,他们执着“种”风景

  由于新能源场站都建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戈壁与荒原之上。除了饮水和生活补给困难之外,对于坚守在此的员工,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内心的寂寞无助,而绿色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心理安慰。

  以新疆分公司的哈密烟墩风电场为例。当地夏天平均温度常年在43~44℃,地表温度更是达到50~60℃。为了能看到绿色,员工们在院子里种上了抗旱的榆树。但由于干旱和强风,第一批12棵树苗只成活了3棵,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而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光伏电站条件更艰苦。除了干旱和强风,该电站还处在碱性土壤带上,种树的土壤都要从远处专门开车拉过来。

  公元举指着办公楼前那几排纤细的树苗说:“为了能看到绿色,我们特意咨询了附近的老乡,栽种了40多棵成活率较高的梧桐和桃树。但以前缺乏经验,成活率不高,可把大家心疼坏了。这次可是费好大功夫,除了多浇水,树苗边上还特意用棍子做了加固,就怕风把它们吹歪了。”看着树苗上顽强抽出的那几片绿叶,公元举眼中充满了期待。

  

配图:哈密烟墩风电场


  哈密烟墩风电场

  柴门闻犬吠,知有夜归人,为了给生活增加点儿烟火气,大柴旦风电场也养了一只哈士奇。穿过办公楼,老远就能看见墙角那一团毛茸茸的活物。看到有人过来,哈士奇高兴地连蹦带叫,两只前爪并在一起做作揖状。这是一条黑白相间,品种颇佳的哈士奇,就是身上灰不溜秋,都快养成“土”狗了。但在这寸草不生的荒原上,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可爱的“二货”。场站员工吴科军说:“最初抱它来的时候刚1个月大,就两个手掌那么长。”

  7个人的黑崖子,地远心不偏

  新能源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如何搞党建?中核汇能西北分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张振文表示:“近几年企业发展迅速,但党建工作不能脱节。目前,公司正以点带面,在各场站的基层干部和业务骨干中大力发展新党员,各级党组织的架构正在迅速搭建。”

  西北分公司党支部注重将业务骨干、工作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和工作能手。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9名,另有9名新入职党员党关系待转接。2020年,党支部吸收1名基层负责人转为正式党员,吸收6名基层骨干员工为预备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名。有10年工作经验的牟希武是个实打实的90后甘肃小伙子,虽然他入职西北分公司不到一年,却有10年党龄。

  

配图:黑崖子风电场


  黑崖子风电场

  西北分公司黑崖子风电场,是全国首个并网发电的平价风电示范项目。场站负责人张硕岑介绍说:“黑崖子风电场是西北分公司里人员最少的场站,总共才7个人,其中有4个新员工。现在新员工在组织上要求进步的积极性非常高,有3个已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90后年轻人兴趣比较广泛,求知欲也旺盛。现在除了通过Welink跟着西北分公司领导学党史外,我们每天还在场站开展自学。90后更喜欢那种聊天互动型的学习方式。有时候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还得上网查资料才能回答。”

  诚心诚意与维族同胞“搁邻居”

  在新疆分公司党支部,由于马新博在大学时就入了党,他已经是分公司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组长。谈到自己来阿图什工作的初心时,马新博毫不犹豫地说:“阿图什更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地处南疆,光伏电站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向附近的维族同胞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就在今年的开斋节期间,场站组织员工去附近的维吾尔村落慰问困难群众,并带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

  马新博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以诚心待人,维族同胞是会感受到我们的心意的。当我们离开维族同胞家里时,他们都目送了我们很久。我相信,只要坚持把工作做到位、做细致,维族同胞们一定能理解党的民族政策。”

  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伏板沐浴在南疆的阳光下,戴着安全帽的马新博一边巡视一边说:“有时候我也感到寂寞,现在我一方面要忙业务,一方面还要忙党务。但只要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心里感到很充实很愉快,其他就不重要了。”

  

图片2


  阿图什光伏电站

  晚饭后,年轻人点起希望的“小夜灯”

  虽然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但中核汇能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邓南平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分公司的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分公司将持续加大对中青年员工的培养力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造一种上升机制,让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奉献给中核汇能,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无论是在西北分公司还是在新疆分公司,提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总能得到积极肯定的回答。哈密烟墩风电场是中核汇能在新疆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当时中核汇能规模最大的风电场。30岁出头的场长孔俊鹏被戈壁的烈日晒得皮肤黝黑,他笑称自己是个“老班长”。“因为我们这里是中核汇能在新疆的‘老大’,所以我们成了分公司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现在公司发展势头好,只要你有上进心,有真本事,干出成绩来就有好的前途。从2015年底并网发电到现在,我们已经换了三茬‘兵’了。前两批员工现在大部分都是值长以上的骨干了。我这个‘老班长’特别为小兄弟们感到高兴。”

  

配图:风力发电机吊装现场


  风力发电机吊装现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硕岑表示:“场里的年轻人都明白,无论你是想往上发展还是想调换岗位,都绕不开笔试、面试和综合测评这几关。每天晚上6点晚餐一过,这些年轻人就开始扎堆儿学习了。”事实上,张硕岑自己也在备考“注册安全工程师”,“我学习也是为了充实一下自己。”张硕岑笑着说。

  虽然去年8月底刚入职中核汇能,但牟希武今年3月就参加了西北分公司的场站负责人竞聘。当时有40多位员工竞聘11个名额,牟希武脱颖而出,即将成为共和光伏电站的首任站长。当被问到未来胜任站长职务后,还有没有更高发展目标时,有些腼腆的牟希武却立刻回答:“有!我希望未来能成为在特定领域的专家。”

  今年30岁不到的刘炜是新疆分公司项目开发负责人。原来在体制内的他于2019年底入职中核汇能,“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使新能源迎来了发展的风口期。我正在总结自己搞项目开发的工作经验和规律,抓住这个机遇,把自身职业规划和中核汇能发展同步起来,脚踏实地干一些事情。”

  作为一位年轻的负责人,刘炜并不讳言自己的不足:“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政府是政策导向,而企业则是结果导向。但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市场化意识方面,我还存在不足。”为了实现预定目标,他在工作中主动分析、总结、提炼政府和客户的各种信息。在带领团队工作方面,他也积极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学习管理专业知识。

  从青海的大柴旦到甘肃的黑崖子,从南疆的阿图什到北疆的北塔山。每天不知有多少中核汇能的青年员工,忙完一天的工作,不顾白天的劳累,点亮一盏盏希望的“小夜灯”,为青春梦想全力冲刺。

  

配图-2


  “每个人都了不起!”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讲道的一句话。一语唤三春,暖遍天下心。人们在感受着温暖明亮的灯光时,从没想到过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青年,在西北的风电和光伏电站里,始终如一。

  这些朴实的汇能人,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所召唤的精神品质,而他们的行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本真的诠释。

  作者:核芯报道工作室 郑可